大家围绕安全性的问题,我们怎么做好安全性的防范,请几位领导专家就这个挂心的话题,展开进行一些探讨,这个环节的主持人是金雅拓汽车市场解决方案拓展总监李峰。
主持人(李峰):我们主要是做一些安全以及安全方案的保护工作,所以我们话题还是围绕一些数字安全,用户隐私方面的一些内容来展开,今天很荣幸请到几个业内有经验的专家,来参加我们的圆桌,首先邀请几位嘉宾先入场。大家介绍一下自己和公司的情况。
杨春:我是武汉畅的科技,主要做分时租赁。
周新全:我们是合康电子的,主要做动力和显示这一块。
胡志强:我们目前主要负责新能源和自动化驾驶方面,我目前是在武汉研究院。
张人杰:大家好我是张人杰,来自兴民智通。
主持人:我今天给大家提几个问题,大家畅所欲言,首先出行方案我们都知道,不论是怎样的业务,所有的业务从安全角度主要是几个部分,第一是授权,首先你要授权一些人去使用这样的业务,第二是认证,在用户使用这个业务之前,要识别一些身份,第三是在使用过程中的一些安全的保护限制,比如说授权的这个人,能使用一些怎样的业务,他的一些状态是怎样的,有一个监控,最后是对隐私的一些保护问题,今天我们第一个问题是授权,怎么能在出行业务中,识别一个人的身份,我们出行业务越来越移动化了,传统的出行,像神州租车都是通过面对面的交易是别人的身份,就像传统的移动和银行,都是这么去做的,随着出行业务的移动化,像摩拜和一些分时租赁公司,在注册业务的时候,所有操作都用app完成,这种情况怎么解决第一步授权,我作为一个出行运营商,怎么识别这个人的真实情况,授权他使用这个业务,这方面我们想看一下四位专家有没有一些看法。
郭忠琦:我们授权身份识别,跟大部分的租赁公司一样,先认证用户的基本ID信息,就是身份证信息,还有他的驾照信息,这是两个板块的业务,大部分都是图象,验证一些信息比对,对相关的身份证信息做一些云平台的交互,获取一些他基本,确认信息可靠性,再就是对用户的一些历史违章记录做一个查询,验证他是否在租赁行业有一些违章记录,这也是通过第三方接口获取信用信息,如果这个用户的基本信息大家一定审核以后,我们75%以上就可以通过二次审核,二次审核快速能尽快给用户一个授权,基本是这样。
周新全:因为我是做车身电子这一块,跟业务这一块有一些交集,交集不是太多,我从车深电子技术的角度,分享一下我的一点看法,刚才李总提到的授权和认证,我可以理解成是采集信息的安全,这里面的安全内容非常宽泛,可能还有信息传输的安全,包括后期的存储安全,我们公司关注了一些新技术,比如区块链,目前在金融行业运用得还不错,很多国家包括中国也是从政策层面上,在区块链方面的走向会制定一些政策,在出行安全方面,区块链有很大的用途,除了前端的采集安全,涉及到一些施工技术,更好的传感器的一些应用,在数据信息传输的过程中,区块链也可以简单的理解成一个信息加密,或者数据加密的技术手段,它每一次采集的过程,都会在网上进行存储,在网上可以做到绝对安全以公司为单位,采集信息有可能会涉及到信息丢失,还有一个权威性的问题,这样的话还不能做到绝对的安全,这是我的一个理解,一关于区块链有公链和私链不同的划分,对于企业来讲,可以建立自己的区块链,将来是涉及到车联网,不论你是哪一个公司,哪一个运营商,都要进行相互之间交换信息,甚至有不同的基础设施建设单位,交换一些信息,区块链可以做到,私有的区块链可以往公有的区块链上转,共享一些信息,它的安全性比目前的技术手段要先进很多,我对出行安全区块链的应用前景比较看好。
胡志强:我们本身是做车机的,我从车机接入方面做一个简单的分享,我们从拿钥匙开始,还有司机的在线部分,我们无钥匙技术可以系统介入,也是一个识别的构成,当你接近车子的时候,有更接近的ID的识别,可以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应用传感器的指纹识别,还有一个想法是电子的ID这一块,本身每一个人ID是他最大的权限,能绑定电子ID,这个ID在国内目前来说,没有看到,这是未来的趋势,每个人从出生开始都应该有一个电子ID,也不有很大的权限考虑,电子ID是主要的身份识别,保密这一块金雅拓比较擅长,虽然在国内人体上用得比较少,对动物和树木方面用得比较多,这应该是目前的探索,是很重要的方向,从我接近车身或者进入车内之后,身份的识别,是一个很好的体验,不仅仅是人脸,也是一个补充,因为这不能从某一个角度考虑,从目前人家攻击和破解的方法有很多,人才是最重要的部分,不能进入车以后简简单单的识别,就当成一个彻底的结果,我希望这是不断的完善和补充,不仅仅是每一个人一次人脸的识别就OK,也许换了一个司机,这是我希望在整个一次体验当中,不能放过任何一次漏点,希望每一次都有校验,电子ID我认为是最简单最便捷,也不会费事情,人脸识别还要等待5秒,目前5秒的数据识别度还是有一些问题,20秒也会存在数据的问题,我觉得电子的ID是最重要的方向,每个人在后续会不断的完善,比如我喜欢什么,最重要的是他个人的特征,才能真实的代表这个人,我希望以这种为重点,以其他作为补充,对人的安全部分做一个保障。
张人杰:其实我很赞同郭院长的说法,车里的授权方面,可以分成三个场景,第一个是车的使用者,第二个是车内的状况,第三是车与车,车与基础设施,包括车与人之间的状况,也就是车外的状况,就是车的使用者,车内以及整个车与外界环境的交互,这三个环节都非常重要。
第一个环节怎么授权让他使用,早期可能采用蓝牙通信,这可以取代传统的模拟钥匙,就是电子钥匙,可以用手机来做,他就可以来使用这辆车,后来可以在车上设置摄像头,进行人脸识别模式,再后来可以采用电子ID,每个人从出生开始,可以绑定一个电子ID,通过我身上佩戴怎样的设施,使我的ID成为唯一,这辆车我靠近它的时候它去识别我是谁,这个地方还是有一个风险,如果是一个可佩戴的,是不是会被别人盗取,出生的时候是不是注入到人体,这是另一种方式,这是值得考虑的。
第二点是在车里面,一旦进入这辆车,比如滴滴顺风车,那么恐怖的事件,一个女孩子半夜上车,怎么保障她的安全,我们要对场景有识别,到底是两个人正常的亲热,还是司机的非法,这个地方要有鉴别,未来的视觉识别要比现在复杂,要能人性化的理解每一个场景,第三点是车外的部分,车与车通信,如果用一个虚假的信息告诉这辆车,前面是红灯,实际上这个车前面并不是红灯,是绿灯,怎么去鉴别你得到的信息是真实的还是虚假的,这很关键。
还有未来不光是V2B、V2I,V2P,就是车与人之间怎么交互,还有车与路之间,未来的道路也是智能的,怎么有很好的授权,这里面要考虑安全的点非常多。
主持人:大家都讲得很多,超出我的期望,第二个问题每一次在使用的时候怎么认证,认证的方式有很多,大家也讲到了,我们最常见的是多因子,认证的角度是你有什么,你知道什么,你是谁,你有一个用户名,就是你的身份你的人脸和质问,单一的方向来走,人脸身份识别做得很好,很容易被暴掉,多种结合的方式,多因子是个更优化的方案,这带来另一个问题,会不会让用户的认证过程变得很复杂,用户的体验变得不太好,导致这个业务因为过度的安全和保护隐私,导致一些业务发展不顺利,这个事情怎么平衡,想听听各位的看法。
张人杰:人脸识别有很多的破绽,大家都知道在淘宝上有卖人皮面具,怎么塑造另一张脸,这里面是有风险的,怎么结合,比如人脸识别和身份结合起来,和指纹结合起来,这还是要多因子的来看,怎么最快捷,比较快捷是虹膜+人脸。
胡志强:站在用户的角度,如果人脸识别需要花5到20秒,这是很难接受的过程,我希望是5秒以内就要解决这个问题,整个所有的身份识别认证的过程,站在安全的角度,时间稍微长一点可以理解,但是站在用户体验的角度,我还是希望体验的方式和时间的程度尽量缩短,也许我们现有的技术不足以支撑和提升识别率,但这是一个技术的问题,现在做不到不代表以后做不到,我们应该把这种目标定高,而不是5秒到20秒,这站带用户的角度很难接受,技术的层面不能因为技术妥协,这是无法接受的,我希望的是有更好更快捷,站在用户的体验的角度去做身份识别,我还是坚持我的电子ID,电子ID穿戴设备,有一些解决方案,最好是人体注入式的,可以对人体进行一些数据采集,对整个比如疲劳驾驶,可以从传感器的角度采集到一些数据,这也是比较靠谱的方向,只是目前不太成熟,我希望有一个很好的补充。
周新全:我分享一个个人的观点,我觉得认证手段尽量多样化,可能其中的某一个方式,在某种场景下会失效,比如说指纹,就是我们通常用的指纹锁,或者人脸识别,对光鲜是有敏感的,在光鲜比较弱的情况下,完善这些场景,在这种情况下,这种手段有它的缺陷,在有缺陷的情况下,我是否有其他的辅助手段,进行认证,如果仅仅一种手段,客户体验肯定是不好的,时间会花得很长,尽量采取多种方式结合起来,这是我的观点。
郭忠琦:前面三位都说得很好,运营商考虑数据保密性和成本问题,虹膜是在环境好背景噪声低能达到比较好的条件,对于运营商来讲,还是想做人脸识别,实际上是一种辅助手段,对用户的一种监督手段,所以我觉得这种技术发展,对于后期算法和传感器的提升,会对鉴别有提升,图样识别和人脸识别必不可少,怎么用一种低的成本获得一种方式,用户本来就要先入为主,需要你用一些方式带动,你用很高的门槛限定一个标准,让运营商和用户都建立在这个标准上,这个过程是必须把流程和体验化做好,识别是第二位,因为这个谁都避免不了在过程环境中出现任何问题,我的感觉就是从根本上作为使用方,各方面成本和运营商的理念,都是后期出行行业的要求,也会不断的探讨和出现这种情况,希望最后对用户来讲,是一个便捷和方便的方式。
主持人:不断是身份认证和识别,对于技术服务提供商也好,我们收集了大量的用户数据,在中国个人信息滥用的情况很多,我们经常接到一些莫名其妙的电话,这方面我们想看一下,从技术上从运营商角度来讲,未来已经在采用什么手段和方法对用户的隐私进行保护?先从周总开始。
周新全:区块链我研究得也不深,只了解了一点,这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刚才李总说的关于隐私方面,我前面也提到了,就是在存储方面,将来个人隐私不是存在某一个集中的地方,比如你们某一个公司,可能采集了一些信息,放在他自己公司服务器上,这是有很多弊端的,这些信息很有可能被人滥用,用作其他的目的,将来个人信息应该是分布式的,不是存储在某一个服务器上,我们理解成叫存在云上,不是简单的阿里云或者网易云,就是一个大的网络上,这些信息你在用的时候,必须要有,或者输入一些类似密码和密钥的东西才能使用,结合个人的一些东西,这种情况下别人用作非法运营目的,达到他的一些商业的目的,这种做法可能会减少很多,它在使用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技术上需要克服的东西,区块链就是在这一块做得很好。
胡志强:我们的工商非法采集数据,不是他业务范围之内,他也会把所有的数据进行采集,站再一个法律的层面,这都是不合法的,国家取证这一块比较困难,对这一块应该做更深入的资质确认,要对数据采集合法性进行深入的确认,这一块不光是对行业,或者对所有的工商比较困难,工作量很庞大,对于隐私也会有它的立法,只是立法不够详细,我们希望后期能更规范更细致,最终法律要落地,我希望从法律的层面保护公民的隐私,现在随处可见,不管是哪一个行业,不管是买一个房子还是生孩子,没有一点隐私概念。
张人杰:大数据时代,每个人都是没有隐私的,大家都知道,没有隐私的情况下,数据的归属权应该归谁,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过去我们说车联网里,车联网的数据,大家都知道这个数据应该是车厂,你仔细分析这个数据不应该是属于车厂,应该属于每一位车主,比如我要做UBI,现在我踩刹车和油门的技术,是我的隐私,我凭什么要把数据无偿的给车厂和服务商,如果你真的使用了我的数据,我是不是应该从中分成,怎么去保障每一个车主,包括从车联网的角度保障车主,从大数据是保障每一个人和公民的数据权益,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北美和欧洲,都没有立法来保护,大家都简单的认为我采集了这个数据,就是这个数据的拥有者,实际这种认识是有问题的,任何一家厂商是没有权利获得路径信息,过去的一些历史行为信息,这个东西的采集本身是不合法的,现在我们确实在这么做。
如果大家都在这么做的情况下,怎么给数据的源头一定的分成,让他感觉我愿意把数据奉献出来,这样的场合是比较合理的,对于我们来讲,在于车联网里,有这样的TO1的运营商,我只是开发商,没有办法动用客户的数据,数据的使用者可以让我们帮他建模,提供格式化的数据,这是我们能做的,但这个做的过程本身是否合法,还有有待于未来的兼并,包括UBI和滴滴服务商,你经常打车不在乎钱他就把价格给你算高一点,这就侵犯了个人隐私的权利,位置信息也很重要,你去了不该去的地方,信息都暴露出来了,这都属于个人的数据,别人在滥用我们的数据,我们没有从中分成,这是最大的一点,我每天数据被别人使用,我就可以免费使用车联网的服务,这是一个均衡和交换,如果有交换,这样大家还能得到一点欣慰。现在社会你付出什么应该要得到什么,不能牺牲了自己的隐私,但没有得到利益。
郭忠琦:张总讲得很好,用户对这个产品的认可度来源于产品给他的回报,我们也做了一段运营,我们对一出行行业的体验,用户更关心的还是产品本身,带来的交通和出行和各方面的隐私,是一些辅助,它对于这个中心的关注点,更关注的是体验和价格两个方面,北美那边我了解,都有一个联盟,那个联盟对于数据安全的标准,做了一个限定,加密方式都有一定的要求,中国大部分的企业都是三次加密,让用户在安全的环境下使用他的产品,从用户数据来看,确实需要这样的联盟,把数据安全要求和给用户的可线性,不是运营商,这些数据的共享和应用,能帮助联盟,对用户的出行服务和产品有帮助。一种是从产品的定制角度,还有一个是从产品的安全角度上,都会对整个行业有一定的帮助。
主持人:感谢四位精彩的分享,今天的圆桌就到此为止,感谢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