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祺:各位来宾,各位同行,各位朋友们,大家早上好!我是来自合众新能源的张祺。这两天我们关注到上海特别热闹,很多重量级的论坛在这几天密集开展,我们世界人工智能大会这两天在徐汇滨江西岸艺术中心讨论,工博会其实也是在国家会展中心做研讨。可以发现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汽车肯定是这些看似和我们不怎么相关的话题当中特别重要的环节,不管是人工智能跟汽车的结合,还是在工博会里面有专门的智能网联话题。


所以今天很高兴,我们来到T行神州,已经有11年,我是2010年、2011年接触到这样的论坛,到现在为止也有六七年,七八年的时间,每次到这里都会感觉非常亲切,可以看到很多老朋友,还可以认识一些新的朋友。今天在这里我们给大家带来关于合众新能源PIVOT智能座舱系统的介绍。

刚刚何主席提到少做广告,我今天保证广告最少。这之前其实我是想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这个背景,让大家更好理解,我们出于怎样的考量打造这样的智能座舱系统。我们合众新能源是一家注册在浙江的企业,我们是2014年10月份成立的,我们的愿景是让高品价比的纯电动车普及,我们定位是结合硬件、软件、服务一体。其实我们哪吒是品牌,为什么叫哪吒?在座大部分人都知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形象,我们认为它是最有代表性的IP,代表一种勇敢无畏敢于创新的精神,我们希望借助这样的精神能够不断地挑战自己,能够突破极限,为用户、客户带来更多的好体验。

回顾过去三年多的时间,我们做这个事情,其实非常简单,我们其实是已经做了一款量产的车,这个车已经完成了SOP,已经生产了几百台在工厂。我们是有完全自主的建立智慧工厂,也是部署在桐乡,占地400多亩,有机会我们也非常欢迎在座各位能够建厂和参观。另外我们非常不容易拿到这样的新能源车生产资质,这个资质包含2017年7月份发改委的资质,以及2018年5月份公信部的资质,我们有完全的一些软硬件手续,能够为中国的本土用户提供相应的产品。

在我们的7月份,其实在美丽的乌镇发布中期的战略,当时提出阿基米德。大家都知道是西方的哲学家,同时也是一个科学家,其实对于数学,对于力学、机械方面,其实都是非常精通,其实是一个真正的跨界者,就像现在智能座舱所的环境。有一句豪言壮语给我一个支点,我能翘动整个地球,对于我们来讲,这个支点到底是什么?我们觉得对于新能源车毫无疑问新能源技术是这样的支点,要承担这样的角色。我们认为传统的环境下,主机厂其实受限于很多原因,其实无法满足用户越来越多的需求。其实借助智能化的技术和工具,其实我们能够打破传统的极限,能够为用户,为出行市场带来更多的价值。

这样一个PIVOT智能技术包含了几个环节,当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智能座舱这样的技术。正如我们这一次大会主题提到座舱的数字化、一体化和智能化,其实这三个关键词概括了对于智能座舱的后续发展趋势的看法,确实我们也非常认同这样的趋势。首先肯定是数字化的,我们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早些年,我记得我是六七年前买车的时候,它的仪表盘都是指针机械式的,现在去4S店看,不管是豪华车还是经济型车,我们都会看到大部分都是用全液晶屏幕取代,而且屏幕越来越多,越来越大,这是数字化最典型直观的体验。当然这个数字化体验,不仅是在座舱里面看得见、摸的着,包括联网汽车越来越多,我们后台的大数据应用,数据的融合,数据的存储,其实也是越来越丰富。

讲到这个一体化,我们观察到几个趋势,一个就是多频的融合,早些年我做这个的时候,其实是比较孤立的系统,它和仪表之间有关系吗?其实没有太多的关系,和其他空调、座椅,甚至现在还有香氛其实没有太多的关系。但是现在看到他们其实是能够有一个一体化的协同,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中控上或者大屏上的导航关键信息和仪表板的升级。

初次之外,我们还看到现在由于半导体技术的发展,我们通过一块主芯片通过虚拟化的技术驱动多个屏幕,这里面典型就是这个应用,很快在国内市场有些能够量产应用这样的技术。与此同时,我们在交互方面,其实也越来越多的一体化,我们早些年交互更多是按键、旋钮,后来其实还有一些语音的交互,从最初的很傻的语音到现在的自然语音交互。再到后面我们会发现可能是多种交互形式的融合,有语音的部分,有手势的部分,甚至会有人脸识别的部分,这个才符合人与人交流的习惯。其实我们谈话的时候,肯定不仅仅是眼睛看眼睛,嘴巴嘴巴,其实还是几个感官充分调动起来的交互,我们也看到这样的趋势。

再往后智能化其实更加在座舱里面得到体现,看看国内外的车展或者秀,你会发现最新的技术,至少在应用层面和车结合的越来越紧,最早是VR,后来是AR,跟车里面做结合,包括全息技术的结合。这些东西都是很好的尝试,代表了未来的趋势。最后还有一个趋势就是汽车再往后发展的话,特别是智能座舱这一块,其实越来越接纳互联网思维,特别是国内这样的环境下,其实互联网思维比较核心的还是快速的迭代,小步快跑,如何实现快速迭代?这里面还有重要的支撑就是OTA,就是在升级这一块。

回到智能座舱的产品形态,我认为它不应该是一个一成不变的固定形态,它到底长什么样子?具备哪些功能?有哪些元素组成,其实随着我们的目标用户,目标客户,不断增长的美好需求变化。具体说来,我们定义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认为是服务于出行工具,它的最核心任务是提升我们出行的效率,让我们更加舒适,比如说我们现在大部分目前市场上所看到的智能座舱或者是信息娱乐系统,其实是为这个目的所服务的,我们有了带交通信息的导航,我们可以规避拥堵,让出行的时间更加可控,我们有蓝牙可以和电话做功能。

我们还有多媒体的音乐和电台,让出行过程当中更加舒适,这些东西统一下来还是一个工具,这个事情会很快发生变化。因为我们觉得现在对人而言,其实各种各样的新技术往里面堆砌的话,是不是本身一定有价值?这个事情不知道,但是我们可以借鉴在消费电子领域,我们在手机领域看到的现象,每天苹果里面有层出不穷的应用,有些是昙花一现,生命周期非常短,有些实际上能够黏住用户,能够伴随着用户很长时间。哪些东西是能真正黏住用户?让用户很满意?恰恰是这些能够有情感属性,能够让用户觉得不仅是一个工具的存在,现在很快会往这个方向走,我们是要做一个有情感属性的出行伙伴,而不仅仅是一个冰冷的机器和工具。

再往后伴随着汽车行业高度共识的自动驾驶,或者是智能驾驶的普及,其实人在车里面的时间、精力,会被极大的释放,释放之后干什么?其实车里面完全自动驾驶来临之前,还能够承载其他的属性,移动的办公、娱乐、私人空间,我们合众统统定义为第三空间的概念。

刚刚提到,我们很快进入到一个出行伙伴的阶段,出行伙伴就是什么叫有情感?我们定义里面,我们抽象出三个关键词?第一个就是可知可感,它是能够感觉到切切实实的存在。第二个是千人千面,这个东西肯定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每个人看到结果都一样。第三个就是有情有意的,人和人之间来往肯定有很多情意。接下来通过几个具体的案例来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我们在这方面的背后思考,以及我们做的尝试和实践。

我们在7月底的乌镇,其实发布了AR系统,其实由几部分组成,通常有对外的摄像头,对内的曲面屏,以及相应的软件算法组成。这套系统实际上可以搭载很多地方,A柱、B柱,将来甚至可以放带车门外面或者是车顶上做很多场景的延伸。我们7月底概念车上,其实我们做了一些尝试把它搭载在A柱上,这样一套系统就变成透明的A柱,这是可知,实际上可以把被阻挡的部分实时展现出来。其实我们了解到全世界范围内,每天有很多交通事故是由于视线阻挡造成的,有了这样的透明A柱,我们知道这个障碍物快要来的时候,我们能够提前预判,规避这样的风险。

当然这样的应用场景,除了这个还可以做适度的拓展,比如说我做一个高速运行的时候,其实这个A柱视线干扰并不是特别难受,反而是说可以用它里面的屏来做可控范围内的应用。比如说我们能不能用这个屏来做远程的电话,或者是视频会议,当然是在一个非常可控、安全的环境下。因为我们传统的汽车总是说车里面用触控屏挺危险的,特别是BBA,早些年他们用这个触控板,他们总是觉得手点触屏不是安全的。

但是这么多年,你会发现对于我们中国市场用户,你不去提供这样的东西,他就用手机,这个事情是非常难避免的事情,而且我们也看到,这些豪华品牌也在做一些变化,他们当年可能五年前、八年前非常坚守触控屏一定不提供,旋钮是最安全的,已经发生了改变,不管是最新宝马系列的车还是奥迪,甚至奔驰都开始全面拥抱触摸屏。类似其实目前在车内,特别是智能座舱目前的阶段,很多用户需求仍然没有得到满足,身边朋友有几个不在车里面用手机,不在行车偶尔看看微信、打打电话,这样让用户通过极度不安全的方式做操作行为,因为钢需的存在,还不如提供一个相对可控的环境下系统能够让他的需求得到更好的满足。

B柱方面,其实我们会有一个人脸识别系统,这个技术其实已经比较成熟,而且应用的比较多,在这里其实我想着重强调,要不是识别系统本身,而是背后的理念。其实我们通过这套系统最重要的作用是能够识别车主这样的身份,人能够和背后的超级IP做相应的关联。这个关联之后能干什么?其实能够把后台其他的数据关联起来,其实一个人是一个立体的,除了在车上以外,还有在网络上,在电商平台上还是娱乐有数据,借助这样的系统,其实我们能够让这个车更加了解用户,或者是这个乘客本人能够提供一些个性化的服务,所以我们就叫千人千面。当然这个不是那么容易做到,我们可以先从千人十面到千人百面,最后到这个车跟我个人习惯紧密相联。

第三个是我们在探索实践的小YOU智能机器人,我们说它是围绕情感需求,有情有意的机器人,说到有情是因为它有情绪,能够在屏幕上展示各种各样的表情包,同时说它有意是因为它有自己的意识,识别出这种情绪以后,识别出你的面部表情之后,可以知道是什么样的状态,基于这样的状态提供非常有意思的服务。举几个例子,比如说当他识别到驾驶员处在疲劳状态,他其实可以用太太的声音来提醒他,不要太疲劳,能够停下来休息一下,安全的驾驶。当他识别到副驾有女朋友可能不开心,他也许会帮你讲一个段子哄一哄。他识别有婴儿在后面,可能刚开始爱闹,后面睡着了,可能自动帮你把风量降低,音乐调的柔和一点等等,有很多应用场景。其实它和我们目前在市面上能够看到的几家机器人有显著的区别,明显的区别不是被动的语音助理,其实是主动式服务的人工智能产物,也就是说不需要唤醒小YOU,其实它一直在观察了解你,通过他对你的理解,适当提供一些服务,让这个过程更加贴心,更加人性化,就是有情有意。

除此之外,我们非常清楚,除了刚刚提到的三个点之外,我们在智能座舱里面还有很多基础的功能,或者是传统功能也亟待提升改变。比如说在OTA这一块,我们发现很多厂商目前只能做到比较基础的娱乐主机OTA,是不是能做其他的OTA,目前还比较少。即使做OTA的过程当中,是不是能够做到升级?是不是足够的安全?万一升级坏了怎么办?这些问题其实也是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

我们在语音方面,其实我们提出几个点就是说能够认人,主驾副驾都可以控制,其实还是能够关怀别人的,能够以比较容易接受的方式来提醒用户安全的操作,再就是说能够学习,很多时候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通过这样的后台闭环改变,今天不懂明天就应该能够学会。毫无疑问在导航方面,我们还有一些点需要做提升和改进,就像刚刚做了很多对标或者是测评,发现里面其实还是有一些缺陷。我们还想在主题方面,就是在界面做一些尝试,不同的天气有不同的主题,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主题,不同的心情条件下有不同的主题,不同的节日、纪念日变换主题。

其实这一点发现大家用手机,特别是女生手机后面手机壳经常在变,手机可能变不了太多,可能手机壳变,今天是一幅画,明天是一个人,这些需求通过我们的调查,发现这个还是非常强烈的需求,我们也想通过这样的一套需求满足这方面的需求。还有一点就是涉及到社交、娱乐板块,我们始终认为目前在车里面,这一块特别是社交属性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大家能看到的还是憋着,要么是一边开车,一边拿着支架来看看微信,这一块其实能不能很好的得到解决,我们也想做一些尝试。这一块前不久我们跟腾讯朋友聊的时候会发现这一块其实他们最近也做一些新的尝试。

好的产品其实离不开技术的支撑,简单描述围绕这样的产品实践大概的技术框架,可以看到这里面智能座舱包含的元器件、零部件越来越多,这一块会分布的实施,除了中控仪表,360之外,会加载其他的智能设备。在技术的方面,我们特别重视用户强感知的部分,这里面具体说来会有显示方面,我们会从LCD,我们已经在尝试用曲面屏做显示交互的载体,我们也会探索通过AR技术全息影像显示交互的技术。

交互方面除了语音触摸按键,其实我们刚刚也提到过,人和人之间的交互是多方位的,实际上有很多其他的感官能够联动起来。在计算能力方面,其实我们还是要借助于车之外的云计算,包括后面的大数据,这两天包括人工智能,现在我们国家特别重视这一块,今天还在开这个会,其实在这方面也有很多讨论,他和车很多深度结合应用,在这几天会议上也做了很多延展。

畅想未来,其实我们觉得智能座舱还是有巨大的机会,有巨大的想象空间,特别是伴随着自动驾驶的逐步逼近,是不是能够作为电影院,车是不是一定要作为移动的工具,能不能作为电影院,我用车的工具是为了从A点到B点,还是在这个时段仅仅为了找一个专属私密的空间做电影院,能不能办公。车有没有性别之分,车和车见到面之后,能不能打招呼,车和车之间能不能约,这一切其实都是在未来,我们觉得是非常有想象空间的。

谢谢大家的聆听。